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新股配资服务官网,赘述在文章结尾
7月20日,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一组贸易数据显示: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在6月达到353吨,较5月激增660%,这一惊人增幅让西方媒体集体高呼“中美稀土和解”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就在这批稀土刚刚运抵美国港口之际,特朗普政府突然放出风声,要求将“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”作为下一阶段贸易谈判的前提条件。
那么中国有什么应对之策吗?
美方变脸,协议框架岌岌可危
中美贸易谈判的剧本再次上演了熟悉的一幕,6月26日,特朗普高调宣布双方签署“补充谅解协议”,核心是中国恢复稀土供应,美国则放宽芯片设计软件、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出口限制。
中国海关总署7月20日公布的数据印证了协议效果:6月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达353吨,创下自2024年10月以来单月新高。
然而,稀土刚到手,美方态度急转直下,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宣称“不急于与中国签署贸易协议”,并提出一系列新要求:限制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,要求中国进行“重大经济转型”。
这种将能源采购政治化的做法,不仅违背了6月协议的“纯经济属性”原则,也踩踏了中方红线,能源合作属于正常国际贸易范畴,经济转型更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。
贝森特的发言无疑是在第三轮谈判前制造压力筹码,企图推翻前两轮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框架。
精准调控,中国手握战略王牌
表面上看,中国大幅增加了对美稀土出口,但背后是精心设计的“有限供应”战略,中国稀土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透露,出口激增是“精准调控”的结果:“我们优先保障签署长期采购协议的客户,但对美出口仍严格控制在配额的60%以内。”
这种策略既缓解了国际压力,又保留了后续谈判筹码,更重要的是,中国并没有放松技术管控,美国获得的稀土原料,仍需运回中国进行加工提纯。
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纯度上领先欧美5—8年,这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,中国对稀土的掌控远不止于出口数量。
在协议签署不到72小时内,中国商务部就划出两条红线:稀土仅限民用,军工禁运,建立“熔断机制”,违约即断供。
每批出口稀土都植入纳米追踪芯片,一旦流向军工领域,系统立即报警,这些措施让美国军工企业叫苦不迭。
洛克希德·马丁的F—35生产线因稀土短缺一度停摆,高超音速导弹研发也因关键材料断供受阻,中国对战略资源的掌控力,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万全之策,中方备好多重保险
面对美方的变脸,中国早有准备,在稀土领域之外,一套“万全之策”已悄然部署,在能源安全方面,中国正与欧盟、印度等主要经济体合作,瓦解美国所谓的“二级制裁”联盟。
同时加速能源进口多元化,中东、印尼等地区的石油进口比例显著提升,这种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的策略,使得美方的能源施压难以奏效。
经济转型上,中国坚持自主节奏,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提速,新能源产品出口稳步增长,对美方指手画脚的态度,中方回应明确:“美国不仅没有能力,更没有资格来决定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向。”
中国还握有更多底牌,全球92%的稀土专利在中国手中,美企每生产1公斤钕磁体,需支付高达26%的专利费。
同时,中国禁止向美出口稀土废料,切断了美国本土循环利用的可能,更深远的是,中国正在推动行业标准国际化。
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《稀土永磁体碳足迹核算方法》,将环保标准纳入国际贸易规则,这种从资源控制到规则制定的转变,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稀土博弈中的战略升级。
实力悬殊,美国本土化道阻且长
美国并非没有意识到稀土依赖的风险,国防部向本土唯一的稀土公司MP Materials注资4亿美元,芒廷帕斯稀土矿被寄予厚望。
为减少对外依赖,美国国防部美国国防部已同意购买其4亿美元的优先股,将成为稀土矿商MP Materials的最大股东
但现实很骨感:其分离产能仅恢复到设计值的45%,磁材成品率不足60%,其他替代方案更显窘迫。美国电子垃圾回收企业提出“从旧手机提稀土”方案。
但实际成本高达380美元/公斤,是进口中国磁体的2.3倍,参议院推动的《关键矿产法案》要求2027年前将中国稀土进口占比降至30%以下,却遭到通用、特斯拉等企业联名反对。
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:即便美国拥有稀土矿藏,但缺乏中国的提纯技术和完整产业链,五角大楼报告坦言,如果中国全面禁运稀土,美军库存仅能维持60天,届时F—35生产线将全面瘫痪。
稀土作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其博弈本质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,美国试图通过“极限施压”打破现有规则,而中国则用“精准管控+规则创新”回应挑战。
这场较量没有赢家通吃的结局,只有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利益平衡。
信源:
枢密院十号2025—07—22——美财长竟威胁:中国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,得谈谈
环球时报2025—07—21——激增!“中国对美出口增长660%”
环球时报2025—07—22——美财长称下一轮美中会谈可能讨论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问题,外交部回应
新股配资服务官网
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