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最可靠的证券公司
法国失去欧洲霸主地位,真正的根源并不在于军事战场的失败,亦不在于外交上的失策,而是因为其人口问题的深刻危机。
在工业革命的轰鸣中,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。相反,德国与英国的人口数目随着工业化而爆发性增长,法国却在这一过程中陷入了停滞。那时的法国,像是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,缓慢而无声地开始消失。法国社会的隐性危机,从不愿意生育开始,悄然侵蚀着这个曾经主宰世界的民族。
1790年的巴黎,街头人流涌动,移民、手艺人、失业者熙熙攘攘。工厂林立,但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少,工业革命并未带来兴奋,反而加深了人们的恐惧。那时,流传着一句话:“机器能做的,为什么还需要孩子?”一位东区工厂的老板在日记中写道:“未来属于机器,而不是人。”然而,低估机器替代人力的后果,直接导致了生育率的骤然下降。
展开剩余86%到了1866年,法国总人口为3700万,而德国则接近4000万,且增长速度远超法国。这种差距,在30年后形成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“剪刀差”。与此同时,巴黎市中心的高房价如一条无形的绳索,压得普通家庭喘不过气。1840年,市中心的房价暴涨了70%,普通工人连一个简陋的租房都难以承受。而要养活五个孩子,几乎意味着破产。政府未能及时出手干预,生育奖励政策的推出也显得姗姗来迟,到1880年时,法国农村已经空心化,城市中产阶层也渐渐信奉“少生优生”。
此时的法国上层社会深受继承权争斗的困扰,中层担心生活质量下降,下层则因无力抚养孩子而选择不生。社会的普遍共识变成了:“多生是穷人的事。”而启蒙运动的副作用在19世纪悄然发酵。卢梭、伏尔泰等人的自由主义思想逐渐演变成了极端个人主义,生孩子,逐渐成为了一种束缚自由的负担。
尤其是女性群体。随着工厂女工比例的增加,女性经济独立的意识觉醒。1830年,巴黎女工组织公开宣言:“女人不是生育的机器。”这是欧洲社会中的先锋声音,但对法国人口结构来说,却是灾难的开始。思想解放提前一百年带来的代价,是生育率的提前崩盘。到1900年,法国的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.5,而德国为4.5,英国为4.2。在欧洲列强纷纷扩张的年代,法国自愿放弃了未来,亲手消耗了自己的后代。
法国大革命,本来是为了拯救法国,但却成了人口的“刽子手”。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起,紧接着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恐怖统治时期。吉洛廷几乎每天都在工作,贵族、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大量被斩首。法国不仅经历了内部的血腥清洗,外部战争也不断,1792年到1815年,几乎没有一年不在与他国作战。
在拿破仑战争期间,法国动员了1400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37%。而在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中,法国的伤亡超过了4万人;而1812年远征俄罗斯,更是成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——60万法国大军出征,最后仅有5万人回到法国。战争的屠刀直接斩断了一个时代的男性力量,尤其是法国的农村,很多壮丁死于战场,留下的是荒废的田地与萎靡不振的农业生产。那些剩下的寡妇,除了失去了丈夫,心中也失去了希望。
拿破仑战败后,复辟的王朝尝试重建社会秩序,但民众的焦虑早已深入骨髓,无法平复。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土地继承上。根据拿破仑的民法典,子女将平分遗产,这种法律虽然打破了封建继承方式,但也带来了土地的严重碎片化。如果一个农民有五个孩子,那么他的土地在他去世后会被分成五份,过一代又会分成25份。这种土地分配模式让农民难以养家糊口,开始主动控制生育,甚至选择不婚。
184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法国农村地区25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比例高达30%。这种现象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配偶,而是因为他们不敢结婚。土地焦虑、战争损失、工业革命的恐慌,这三重打击下,法国的生育率几乎停滞不前。自拿破仑到普法战争,法国人口仅增长了300万。而反观德国,普鲁士的统一过程中,凭借人口和工业产能的高速增长,迅速崛起为欧洲的新霸主。
1870年普法战争中,法国的兵力不到60万,而德国的动员人数超过100万,战争结果注定法国败北,失去了阿尔萨斯-洛林,也失去了欧洲霸主的地位。进入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法国再次用血肉支撑摇摇欲坠的国运,但其根本的底气已严重不足。
到了1911年,法国人口已为3970万,而德国则突破了6500万。战前的军力、经济、资源储备等方面,德国远远超过法国。在马恩河战役初期,法国动员了280万兵力,德国则为400万。随后的四年战争中,法国死亡140万,伤残400万,几乎全部是青壮年男性,直接造成了国家的未来断裂。
1919年的巴黎,战后的氛围异常沉重,医院和福利院中充斥着断肢残臂的退伍军人。战争直接摧毁了一整代法国男人,女性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时代。为了应对人口危机,法国政府曾一度推行“英雄母亲”运动,鼓励女性多生育,并给予生育奖励金,但效果甚微。经历战火摧残的法国社会,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大量生育。
经济的衰退与社会的伤痛同步前进,法国工业产值的恢复比德国慢得多。到1920年,法国工业恢复至战前水平用了七年,而德国只用了五年。由于人口恢复缓慢,经济复苏也极其迟缓,军工产业的发展步伐也跟不上。到了1930年代,德国重新崛起,而法国依然在疗伤。
二战爆发时,法国表面拥有500万军队,但实际上可战斗兵力严重不足。1940年,德国发动闪击战,法国在六周内全线崩溃。巴黎陷落,拿破仑时代的法国,第一次如此彻底地被压倒。这一切,都可以追溯到那个不起眼的源头——不生孩子。
许多人简单地将法国的生育问题归结为“偷懒”,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这个标签显得极为肤浅和无知。这一切还要归结于技术误判。19世纪初,法国人天真地认为,工业化将自动带来繁荣。既然机器可以代替人力,那孩子便成了累赘。正是这种短视的思维,使得法国在工业革命的关键阶段,生育意愿崩塌。而德国和美国等国,却借助人口红利完成了弯道超车。
还有制度缺陷。拿破仑的民法典规定了平等分配遗产,虽然此举意在打破封建继承的模式,但却导致了土地和经济的碎片化。农民为了避免土地被分割,开始主动控制生育,甚至不婚。上层资产阶级也趋向少子继承,这加速了人口的萎缩。
思想的惯性也是一个问题。启蒙运动的火种点燃了个体解放的理念,但法国走得太快,太彻底。当其他国家还在强调家庭、国家和繁衍时,法国的社会早已普遍认为“生育是个人选择,而非社会责任”。这种观念,历经大革命至今,未曾改变。
2024年,法国
发布于: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