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征伊始,中央红军在前期的战略部署中,精心组织了六个军团和一个纵队的体系,力图确保大部队的顺利行进与安全。为了保卫军委纵队的安全配资短线炒股,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担任了左右先锋的重任,它们不仅要为大部队开辟通路,还要应对敌人的攻击。与此同时,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的任务则是守卫两侧,防止敌军从侧翼进行突袭。实力强大的红五军团被委以重任,担当了后卫的职责,不仅负责保护中央红军撤退,也承担了阻击敌军的艰巨任务。
红五军团中的红34师更是这一重要任务中的骨干力量,被誉为“绝命后卫师”。这一支英勇的部队,在长征的道路上,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安全,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最后,红34师的师长和政委英勇牺牲,团级干部中仅剩下一位幸存的团长。而这位团长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,成为了红军英雄的象征。
展开剩余78%1931年12月14日的寂静夜晚,宁都城突然响起了三声枪响,揭开了宁都起义的序幕。西北军的旅长董振堂,在这关键时刻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。他和一万七千余名官兵,带着两万件武器,毅然决然地投向了共产党。董振堂曾是保定军校的优秀毕业生,长期效力于冯玉祥麾下。在国共合作期间,董振堂与刘伯坚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而刘伯坚宣传的共产主义理念,为董振堂的心灵点亮了方向。随着国共合作破裂,董振堂的内心深受触动,他坚决表态不会将枪口对准党和人民。
在国民党内外局势复杂变化的背景下,董振堂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挣扎,终于看清了冯玉祥与阎锡山联合讨蒋的无果及后果。冯阎联合通电下野后,西北军被完全瓦解,国内已无力对抗蒋介石。董振堂开始意识到,自己为国效力的初衷已与国民党的行为背道而驰。尤其是在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蒋介石的无所作为让他深感愤怒,他决心投身能够真正救国救民的阵营。
1934年,长征因失败而不得不启动。这场艰苦的撤退过程中,中央红军的行进充满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。为了确保军委纵队的安全,红军在全军中进行了详细的任务划分: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负责开路,红八和红九军团守卫两翼,而红五军团则担任后卫,保障大部队安全撤离。
进入湘江后,蒋介石通过调集重兵,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,试图将其困死在这片地狭路窄的水域。在这样的绝境中,红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顽强,尤其是红五军团中的34师,他们顶住了敌人的猛烈攻势,在湘江一带持续五天五夜地与敌激烈对抗。尽管敌军的炮火如雨,飞机轰炸不断,34师的战士依然顽强地守住了阵地,确保了主力部队的安全渡江。
然而,随着战斗的推进,34师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在红五军团其他部队成功渡过湘江后,34师也决定拼尽全力进行突围,带领队伍突破敌人的封锁线。尽管兵力悬殊,敌军的包围愈加紧密,34师依旧顽强进行突围。其间,陈树湘师长英勇带伤指挥部队,尽管身中弹伤,他依旧坚持带领士兵们拼死突围,直至全师几乎消耗殆尽。
在逃亡过程中,陈树湘与部队逐渐遭遇更多困难。最终,在道县附近,他们遭遇了地方保安团的袭击,陈树湘为了掩护队伍撤退,选择了主动留下来吸引敌人的火力。不幸的是,他被敌军俘虏,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敌人手中的俘虏,陈树湘做出了悲壮的决定,英勇自尽,壮烈牺牲。
34师的团级干部中,最终仅剩韩伟一位成功突围。韩伟虽然带领队伍存活下来,但他心中满是痛苦与内疚,始终难以忘怀湘江战役中的无数牺牲。1992年,韩伟去世时,他的家人遵照他的遗愿,将他安葬在闽西革命公墓。虽然韩伟并非闽西人,但他最终的归宿正是为那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闽西英魂安放的地方。
通过这些历史事件,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红军长征中的种种艰难与壮烈,更感受到这些英雄们坚定信念与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