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国民党军中存在着众多派系炒股配资杠杆,即使在中央军中也不例外。每个派系通常都有自己的基干部队,在这些基干部队的外围,又有许多派出的军官骨干,这些骨干通过逐步派遣到各个部队中,逐渐影响和控制更多的军事力量。
以第74军为例,最初的核心基干部队是由俞济时和王耀武所组成。随着俞济时调任更高职务,他对第74军的控制逐渐移交给了王耀武。抗战后期,王耀武不仅稳固了第74军的控制,还进一步掌握了第100军的指挥权,并相继任命了施中诚和李天霞为军长。李天霞不仅是王耀武的黄埔三期同学,更是其补充第1旅时期的老部下和长期副手。因此,他在第74军体系中的地位远高于大家熟知的张灵甫。
如果按照施中诚的职务变动来看,李天霞在进一步稳固对第100军的控制后,本应回归第74军担任军长。然而,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发生了剧烈变化,大量部队从大西南向前线调动。王耀武的派系也因形势变化而做出调整,最终第74军的新任军长由张灵甫接任。随后的军队整编中,第74军被改为整编第74师,第100军则整编为第83师。
展开剩余77%在这次整编中,整编第74师成为三旅制的美械部队;而整编第83师,则由原本的二旅制日、国、美械混编部队,经过整编加入第44旅后,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械旅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整编第44旅的背景相当复杂,源自驻印军总部直属的独立步兵第1团和荣誉第2师,这两支部队在抗战期间与美军有过联合作战的经历,且装备大多为美械。
在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曾计划派遣一个师作为驻日部队。考虑到驻印军独立步兵第1团与美军有过联合作战经历,再加上荣誉第2师中有大量的伤愈老兵,国民党决定将这两部队合并,编成第67师,作为预定的驻日占领军。然而,这支部队最终未能前往日本,而是被投入到华东战场。因为该部的战区常常以整编师和整编旅的编制作战,最终该部采用了整编第44旅的番号,并将原有的三个团改为第130团、第131团和第132团,方便记忆时也可称之为第1团、第2团和第3团。
其中,第1团主要由驻印军的独立步兵第1团改编而成,另外两个团则来自荣誉第2师的系统。在国民党军的美械部队中,驻印军的美械配备水平最高,尤其是独立第1团,它曾是总部直属单位,并与美军合作过作战,因此美械配备极为精良。可是,这个美械团却在战场上遭遇了惨重损失,甚至比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损失还要早。
回到1947年初,国民党军正在集结重兵进攻山东解放区,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83师再次并肩作战。然而,张灵甫和李天霞之间却存在着个人矛盾,尤其是在作战指挥上,张灵甫不得不服从李天霞的指挥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军内部的整编军编制也在调整,俞济时、王耀武等派系的首脑考虑将两个师合编成整编军,并由李天霞担任军长。这也显示了李天霞在王耀武派系中的重要地位。
然而,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在解放战争初期就遭遇了惨败——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场战斗便是击败了整编第19旅的两个团。这让整编第83师在作战中变得格外谨慎。1947年4月,李天霞在进攻蒙阴时察觉敌情不妙,果断下令整编第74师后撤40里。这一决定引发了张灵甫的不满,一名副团长曾回忆称,张灵甫因此向蒋中正直接报告,指出李天霞的行动不符合预期。
当时,蒋中正正因鲁南的国民党各部将领畏缩不前而愤怒不已,因此他对李天霞的表现十分不满。事实上,在4月下旬,华东野战军确实计划在界碑和垛庄之间歼灭整编第74师,但由于第5军的介入,这一计划未能执行。无论如何,从李天霞的应对来看,他显得相当机警。
华东野战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整编第83师。第2纵队和第7纵队接连发起进攻,其中第7纵队在30日下午成功歼灭了整编第83师第19旅的部分部队,并当晚攻占了青驼寺。同日,第2纵队也在青驼寺东北击溃了第83师第44旅的一个搜索营。经过多次进攻后,整编第83师的第44旅第1团在5月1日被第7纵队包围歼灭。
尽管国民党军主力迅速集结支援,华东野战军最终未能继续进攻并选择撤兵,但从华东野战军的角度来看,这次战斗依然是一次成功的打击,虽然只歼灭了一个半团的敌人。国民党方面的反馈则显示,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打击对象是整编第44旅的第130团,而这个团的损失尤为惨重,几乎全军覆没。
李天霞的机警和迅速的行动,无疑限制了华东野战军的进一步胜利。但与此同时,临沂、徐州和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对李天霞的不满也逐渐加剧。蒋中正决定将李天霞的指挥权收回,并在1947年5月3日解除其第1纵队指挥官的职务,同时将他调任整编师师长,进行“革职留任”处理。这一事件的发生,距离孟良崮战役爆发仅剩十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